加拿大卑诗大学(UBC)一项新研究显示,在本地出生并长大的华人,即使母语是英语,但当人们看到说话者的照片,知道他们是华人时,仍会觉得他们的英语带有口音,或是比较难懂,听者对于华人所说内容掌握的准确度亦会较低。研究认为,种族刻板印象仍然存在加拿大这多元社会,并且影响人们日常沟通行为。
UBC语言学系研究员贝布尔(Molly Babel)及拉塞尔(Jamie Russell)在美国声学期刊协会(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发表有关“语言可理解性”(speech intelligibility)的研究报告,其中一项研究领域即是了解“种族偏见”(ethnic bias)对于沟通的影响。
研究指出,研究员找到12名以英语为母语的加拿大人,当中有一半自认“白人”,有一半自认“华人”。
他们都是在列治文出生并且长大,有相同的教育环境及生活背景。
研究员事前准备好多段说话内容,让这12名“说话者”逐句念出,并且录音,录好内容后,有的附上说话者的黑白照片,有的则是不附照片,只附3个“十”字的图案。
之后研究人员找来15名一样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去听已录好的句子,并纪录他们对句子内容掌握的准确度。
这些“听者”除了母语为英语,并且确定无说话、语言或是听力的障碍。
研究结果指出,“听者”假如从所附照片中知道“说话者”是华人,就会认为加拿大华人所说的英语,较加拿大白人所说的难懂。
研究结果显示,整体对这些句子内容了解的准确度平均为54%;“听者”对白人声音掌握准确度有64%,但对华人声音的掌握准确度却只有44%,两者相差非常大。
参与研究的“听者”还被要求对“说话者”的口音进行强度评分。
他们听同一名“说话者”,有附照片及没附照片的两段录音,并比较差别。研究主要作者贝布尔指出,在口音的比较方面,研究发现,当“听者”知道正在说话的人是白人时,他们就会突然觉得白人说话少有外国腔调,认为他们说话更像是母语为英语的人士。
共同参与研究的拉塞尔则说:“这项研究可以提醒,我们平时在听人说话时,应该随时注意是否已心存对种族的刻板印象。”
最近进入职场的几名本地长大的华人大学毕业生,普遍还未感受到自己华人身份,影响可能的求职机会,不过,就有人从过去兼职经验中发现,雇主虽然未歧视华人员工,但却经常会感受到顾客对其英语能力的怀疑或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