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十年来,中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饱和,事实上仍存较大发展空间。会议明确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至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的层面,充分凸显中国对该领域的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短期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将通过促就业、扩内需等有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当前,中国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特别是3月份以来,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影响持续,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清杰表示,在这一背景下,今年一季度,中国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8.5%,增速比前两个月提高0.4个百分点,成为经济“成绩单”中的一个亮点。
长远来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未来整体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关注度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报率问题,会议给出了明确回答,“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要注重效益,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周清杰表示,比如说从交通拥堵可以看到一些城市在地铁和道路建设投资等方面的欠缺,而多省在暴雨考验下暴露了地下管廊、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有待完善。尽管此类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效益方面作用不明显,但其长远意义不容小觑,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要算好“综合账”。要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加大对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
面对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中国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将为世界经济复提供智慧和力量。(题图:北京石景山区5G网络接收装置。视觉中国、文:栾雨石、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