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奥会河西国际博览中心击剑馆里,扬子晚报记者偶遇南京籍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击剑冠军栾菊杰,谈及故乡,她一脸深情;推销南京,她不遗余力…… 逢人便介绍家乡 “推销南京,我做得很棒”
偶 遇栾菊杰的场合有点混乱,因为当时栾大姐不停地与国际剑联的官员们握手拥抱。人太多,声音也杂,栾大姐的英文记者没听懂几句,不过多次提及的一句记者听懂 了,“It's my city,I was born here。”是的,每每遇到自己的国际朋友,栾菊杰都会介绍自己是出生在南京,为她的家乡举办青奥会而骄傲。
扬 子晚报记者正欲上前自我介绍,一个身影从背后给了栾菊杰一个大熊抱。熊抱来自国际剑联赛事总监鄂洁,她也曾是中国女子花剑的代表人物。鄂总监颇为风趣: “请打住,不用介绍,我知道你是南京人,这里是你的故乡。”随后两人又爽朗地大笑,拥抱在一起。结束寒暄,栾大姐与记者聊了起来,她说:“我人常年在加拿 大,可心仍在家乡。南京能举办青奥会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我告诉在埃德蒙顿的每一个朋友,青奥会期间,我一定要回来,为家乡加油助 威。”栾菊杰说到做到,青奥会尚未开幕,她就早早地回到了南京。
栾菊杰:选择移民是为女儿 遗憾她没参加青奥
“说实话,没有人让我 扮演南京推销者的角色,我是不自觉地接过了这个角色。这两天,我接待了很多国际朋友,推销南京,我做了很多,自认为也做得很棒。”栾菊杰说。谈及刚刚结束 的青奥会开幕式,栾大姐说她特别骄傲,因为从国际友人的反馈来看,大家都觉得开幕式已经完美到不可思议了。
带着遗憾回家 “女儿能参赛,就完美了!”
如今,已经56岁的栾菊杰依然直爽、热情,颇有当年的风范。不过,此次回南京,栾大姐幸福中也带着点遗憾。
“现 在年龄大了,彻底打不动了,但是我女儿差一点就圆了我的青奥梦。”栾菊杰告诉记者,一直跟着自己练击剑的二女儿此前参加了青奥会的选拔赛,“她太想去南京 参赛了,她说这也是我跟她共同的梦想,训练也特别积极刻苦,选拔赛上,她太紧张了,怕输,结果在8进4的比赛中输掉了,失去了参加南京青奥会的资格。说实 话,如果女儿能回南京参加青奥会,就太完美了!”栾菊杰告诉记者,一开始她跟女儿都感到遗憾,不过,既然是家乡的盛会,即使不以运动员的身份参赛,她们也 可以回来为南京加油助威,虽然远在加拿大,但是他们一家都为家乡骄傲和自豪。
日前, 由南京青奥组委主办的“南京青奥会体育启蒙项目启动仪式暨击剑文化推广活动”,在栾菊杰的母校南京市双塘小学举行。栾菊杰认为,青奥会的举办让国内青少年 以及他们的家长参加体育运动的观念有所改变,“以前可能会有家长觉得练体育是学习不好的孩子的出路,或者会影响学习,不务正业。其实在加拿大,很多学习好 的孩子都参加体育训练,我在击剑俱乐部带的学生,很多都学习不错,也能长期坚持训练,我还经常会带他们出去打比赛,他们都很开心,成绩好坏无所谓,关键是 过程。”
栾菊杰说,“学习和体育运动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四肢发达的孩子头脑一定不简 单,身体发育跟智力发育是相互促进的。青奥会上还有那么多文化教育活动,这更加激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栾菊杰认为,南京青奥会是一件对于中国来说非常有 意义的事情,因为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关乎每一个人,“教会他们如何用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不屈的精神去面对每一个挑战,我想这 才是最重要的。”
移民有难言之隐
“选择移民,其实是为女儿”
既然如此爱国,如此爱家,为祖国立下赫赫战功的栾菊杰为何在90年代选择了远走加拿大?
在 家乡记者面前,栾菊杰说出了隐藏在内心几十年的难言之隐。原来,1991年大女儿的出生,促使栾菊杰做出了移民的决定。当时已是大龄产妇的栾菊杰憧憬过很 多做母亲的快乐。但女儿出生后,即被送进了特护病房。医生告诉她,孩子心脏不好,可能将来智力也有问题,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说话。如遭雷击的栾菊杰心如刀 绞。但当医生建议说你们可以选择不要这个孩子,可以送给相关机构抚养时,栾菊杰坚定地回答:能生就能养,再怎么也是自己的骨肉。
加拿大政府对残疾儿童的抚养有特别完善的资助政策:孩子18岁以前无论亲生父母抚养,还是请人抚养,政府按月都有补助;18岁以后,则完全由政府负责其生活 起居。这种情况下,栾菊杰选择了入加拿大籍。大女儿长得很漂亮,两岁之前没什么异样,但到了5岁就接受了两次手术,至今体外都挂着心脏起搏器。后来,栾菊 杰又生了二女儿、小儿子,但她最多的爱都还在大女儿身上。在参加奥运预选赛期间,因为医生说女儿的心脏起搏器随时将要更换,她几度想放弃比赛。
栾 菊杰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我的儿女心其实很重,现在我教孩子们运动,是想让他们知道,体育是好胜的,需要艰苦的付出、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坚持。我当然也希 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参加奥运会,毕竟那是世界一流好手的最高竞技舞台。但他们是否要以此为事业,我看并不重要。他们应该有自己喜欢的生活。”
扬子晚报记者 刁勇 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