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至29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主持会议,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余五常委均参加会议。这是习近平上台以来召开的首次外事工作会议,也是中共时隔8年来再次召开外事工作会议。虽然中共仅有的这两次外事工作会议都是为了分析当前国家大势,明确新形势下的对外工作指导思想、任务,但是对比两次会议不难发现,习近平释放了几大与众不同的关键信息。
七常委集体亮相成为中共释放内政外交关键信息的象征
首先,外事工作会议的规格越来越高。对外交工作作出整体部署并非习近平上任以来的首创。2002年首次当选为中共总书记的胡锦涛曾在2006年8月层召开中共首次外事工作会议,1989年当选为中共总书记的江泽民1991年7月曾召开全国外事工作会议。外事工作会议确定了江胡习任内的外交目标和风格。1991年的江泽民时代,外事工作会议仅为全国会议,出席会议的重要领导人规格并非是常委集体参与,参会的只是各省、市、自治区主管外事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及外办主任、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各单位和主要人民团体管外事工作的负责人,以及部分驻外使节。
2006年9常委集体出席的外事工作会议,当时号称规格最高规格已经不单单是全国会议而是中共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近日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与2006年胡锦涛召开的首次外事工作会议相比,虽然常委集体出席的规格并没有变化。但是参加的单位远比胡锦涛时候多,与2006年相比,驻外大使、大使衔总领事、驻国际组织代表和外交部驻香港、澳门公署特派员等参加了会议。中联部、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总参谋部、浙江省、驻美国使馆负责同志甚至作大会交流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出席会议。这预示则习近平近日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并非只是一个党内会议,实际上是全国和全党的一次会议。
1991年江泽民召开的是全国外事工作会议,2006年胡锦涛召开的是全党首次外事工作会议,而此次2014年习近平召开的则是全党和全国级别的会议。参会者的层面之广、规格之高体现出习近平对于外交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3年习近平曾经召开首次周边工作座谈会,当时会议的规格之高也实属罕见。从专心发展国内到越来越强调全球战略、国家外交工作,这实际上是中国逐渐崛起为全球大国的写照,是中国在全球地位发生变化后中共执政者思路转变的表现。习近平对外交工作的重视表明中国未来将越来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其次,从会议的内容来看,习近平与胡锦涛在中共外事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大体都分为,总结当前国际形势板块、明确新阶段对外工作指导思想和任务板块。不过习近平创下了三个首次。
一方面,习近平首次高调自我表扬。习近平在总结当前国际形势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主动谋划,努力进取,对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胡锦涛和习近平召开外事工作座谈会的时间都是换届两年来外交工作刚刚开展两年后,外事工作会议实际上是未来几年的外交布局会议。与习近平高调自我肯定两年来中共的对外工作成绩显著不同,胡锦涛2006年提到工作成绩时仅仅称“这些年来,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胡锦涛并没有将“积极贡献”归结为2002年十六大换届之后中共的功劳,也没有认为贡献极为显著。从胡锦涛习近平对于前一阶段外交工作成绩的界定可以看出,习近平高度自信,认为十八大后中共在外交工作上十分成功。这既是习近平的自信,也是中共罕见的自我肯定。中共敢于直接晒出外交成绩,从一个侧面透露出中国的外交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习近平对两年来自己的外交成绩很满意
另一方面,习近平首次提出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对比2006年和此次的外事工作会议的官方新闻通稿不难发现,习近平首次在讲话中提出战略目标。
中国官方称,此次外事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分析国际形势和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明确新形势下对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努力开创对外工作新局面。而2006年胡锦涛在外事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则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深刻阐述了新世纪新阶段做好外事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了外事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对加强和改进党对外事工作的领导提出了具体要求。
除了分析国际形势是既定板块,指出新形势外交工作的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是习近平胡锦涛共同的内容。习近平的讲话中多出了“战略目标”的表述。习近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对外工作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此外,在表述外交基本原则时,除了独立自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干涉别国内政是中国一直以来的外交基本原则,习近平首次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习近平称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中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虽然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并不是习近平第一次提出的外交理念,但是论述这些理念是提出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说话,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还是首次。
第三,从会议的流程看,习近平已经奠定了自己大外交家的风范和地位。
从中国官方公布的会议通稿看,李克强主持了11月28日的外交工作会议,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部分外交官发言,杨洁篪作了总结发言。会议通稿用了5次“习近平强调”,4次“习近平指出”来强调习近平在会议上的讲话,篇幅的大体都是习近平的发言内容。
李克强主持会议时的发言内容也是对习近平讲话内容的重申和拥护。李克强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方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国务委员杨洁篪的发言将习近平的讲话上升为“党中央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加以肯定,并表态“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此次外事工作会议的整体基调和流程实际上是习近平的外交工作战略部署大会,习近平的个人意志和领导色彩极为明显。同时李克强以及会议参与者对于习近平讲话的认同度极高。
这与2006年时,中国官方媒体报道外事工作会议通稿时措辞大部分是会议指出、会议强调、会议认为迥然不同。与2006年,中共首次外事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做了重要讲话后,温家宝也在讲话中分析了形势,着重阐述了做好外事工作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外事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迥然不同。会议主角的不同、李克强与温家宝讲话内容的不同实际上体现了胡锦涛和习近平作为外交一把手掌权程度的不同。此次会议体现了习近平在中共党内和全国的外交工作领域的绝对权威地位已经奠定,外交第一掌舵人的姿态已经十分明晰。
习近平在会议最后部署外交工作时提出全面推进新形势下的对外工作,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改革完善对外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对各领域各部门各地方对外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大战略投入,规范外事管理,加强外事干部队伍建设,为开创对外工作新局面提供坚强保障。加强党的领导和外事干部队伍培养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胡锦涛在2006年的外事工作会议上也曾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外事工作,党的领导是关键”。“要加强外事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外事干部的成长规律和培养途径,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外事干部队伍”。
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改革完善对外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对各领域各部门各地方对外工作的统筹协调还是首次出现。从习近平成为此次外事工作会议唯一的主导者到习近平强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这暗示了习近平早就认识到此前九龙治水不利于整体外交工作的开展,中国外交改革的一个重大方向是人事权力的调整。儿从政治上亲自担任多个“超级小组”一把手,到军事上迅速掌控军权,高级将领集体表态“效忠”,再到全面掌控外交局面,习近平实际上已经了成为了真正的中国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