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草案讨论会 家长现场示威
早在2004年,温哥华学校局就通过了一项有关青少年性取向和性别教育的条例:《ACB: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Transsexual, Two-spirit, Questioning》。近期,校局决定对这项条例进行修订增改,并提出修改草案“性别倾向和性别身份条例及执行措施修改条例”(Draft Revised Policy and Regulations: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ies. 简称ACB and ACB R-1),意在进一步指导教职人员正确对待学生的性取向问题,并给予LGBTQ学生(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Queer)更宽容的学校环境,尊重他们对自己的性别定义和选择。
但是,草案的部分内容,尤其是新增的G项,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例如,温哥华中小学校将逐步开设提供给跨性别人士的中性洗手间和更衣室;如果学生希望重新定义自己的性别,但不愿告诉家长,校方有责任保护学生隐私,并且不能够将学生推荐给有关组织以期纠正学生的性倾向。
这项草案的提出,并未事先通知家长。在罗宾中学(Lord Byng)家长委员会主席Cheryl Chang等人发现后,消息迅速传播开,引起了诸多家长的震惊和抗议。其中新增的G项更是成为众矢之的。在4月22日的会议上,包括Cheryl Chang在内的不少反对者发言陈述自己的意见。在5月14日温哥华校局教育中心会议室举行的公开会议中,参与人数更是爆增。
5月14日的会议开始时间为下午5点,但是当《加西周末》记者在4点半抵达会场时,会议室内的座位已所剩无几,面对校局董事会议桌的三面墙边也站满了与会者,会议室内外都站了许多举着标牌的抗议人士,人声鼎沸。记者注意到,举牌抗议的大多为30至50岁的华人,也有几位老人。不少端着专业摄影机、相机的家长在会议室里摆开架势,等待会议的开始。《加西周末》记者通过多位华人了解到,此次前来会议现场抗议的华人多为家长,大部分人的孩子仍在温哥华就读中小学,少数家长的孩子已经中学毕业,但由于关心此事,也一同到场。很多家长并不懂英文,主要依靠华人家长的网上论坛、微信群、QQ群以及教会等方式联系、组织。虽然家长们来自温哥华多个学校,但是从所举的标语内容来看,经过了内部的讨论和统一。会议开始前,数家英文、中文媒体在会议室外采访了罗宾中学家长委员会主席Cheryl Chang、部分校局董事会成员及部分会议发言者。当有反对草案的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家长们就自发举着标语围上去,在发言者身后形成一堵标语墙。
Cheryl Chang在采访中表示,温哥华校局在2004年通过的性别教育条例制定地非常完善,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政策,她本人也十分认可。但是她认为,此次修改的草案过于轻率。性取向和青少年的性别教育属于医学和精神健康领域,应该由专业的医师给予私人指导和帮助,而不应由学校教师来处理。Cheryl表示,校局的修改草案没有纳入专业精神和心理医师在青少年性取向和性别教育中的参与,也将家长和家庭排斥在外,而是给予孩子自己定义性别的权利,并且要求老师保护学生的这种权利和隐私,会造成教育的混乱。她指出,75-80%的自称跨性别的学生,最终被证实并非真正的跨性别,这部分学生需要专业的帮助来走出误区。她认为,现在的会议根本不是对话,是一场政治活动,让人感到失望。校局应该延迟投票和决定,让更多的家长和专家参与进来。针对校局的草案,另一个争议热点是在学校内增设跨性别洗手间。Cheryl对此没有给予评价,她表示自己向校局提交的文件并没有谈洗手间的问题。
修改草案在第一时间引发家长愤怒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该文件没有放在校局网站上的显眼位置,因此大多数人直到4月22日会议前的最后时刻才得知消息。5月14日,也有不少华人家长表示自己是两三天前才得知此事。对此,校局董事会成员Ken Denike向记者表示,这不能说是有意隐瞒,只能说没有考虑到让大众的参与,是一个令人遗憾的错误。他澄清,此次讨论的是一项草案,不在常规的会议议程上,通常由委员会递交给董事会,来决定讨论时间。这样的会议通常只有内部人士才知道具体日程,不公开发布在校局网站上是常有的事情。但他也认为,此举不利于与公众的沟通。
什么是LGBTQ
LESBIAN:女同性恋
一个女性在身理和情感上被其他女性吸引。
GAY:同性恋
一个人在身理和情感上被同性吸引。这个词可以指男性和女性的同性恋,但通常被用于男同性恋。
BISEXUAL:双性恋
一个人在身理和情感上既能被男性也能被女性吸引。
TRANSGENDER:跨性别
一个人的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或表达,与身理性别不符。一些跨性别人士选择通过药物或手术来改变性别,也有一些跨性别人士仅改变名字、服饰、发型等社会属性。
QUEER:酷儿
一个涵盖性的术语。通常被性别多样化人群用来定义自身,例如女同性恋、男同性恋或跨性别人士,都可以自称为Queer。
针锋相对 会场如战场
由于有了上一次的会议做铺垫,此次来旁听会议的人数激增,工作人员不得不挡在门口,请迟到者到隔壁会议厅看实况转播。会场里的发言者和听众之间更是不断激荡起掌声和喝倒彩的声音,充满浓浓的火药味。
首先发言的是两位支持草案的中学生。其中,来自温哥华科技中学(Vancouver Technic School)17岁的R.Reimer以同性恋的身份列举了LGBTQ群体在学校内外所受到的言语和肢体攻击,包括自己在去洗手间的时候被同学嘲笑,为避开人身攻击,只能去地下室洗手间,以及为了隐藏同性恋身份而伪交男友等等。她表示,LGBTQ群体至今仍在校内外遭受到很大的歧视,许多人因此而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对自己产生憎恨,导致自残自杀等现象。她也指出,有很多家庭、老师和学校给予此类学生重要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能够平安成长。Reimer透露,自己的父母对自己非常包容和理解,他们甚至有一个约定,如果父母弄错了Reimer的性别,就要往一个储蓄罐里投50分。这个小故事引起了现场不少善意的掌声和笑声。除了Reimer之外,还有数位学生代表发言支持草案的通过。
有近40年从业历史、曾在2001年被指定为王室法律顾问会(Queen’s Counsel)成员的温哥华律师Barbara Findlay,是一名女同性恋。她在法律事务之外,积极参与同性恋群体的维权活动,被加拿大SOGIC(性取向和性别定位联盟)授予英雄奖。Barbara在发言中表示,性别定义是个人对自己性别的理解和定位,大多数人的定位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符,但也有一部分人对自己的定位与生理性别不符,这种定位会在幼儿3、4岁的时候产生。她指出,很多人相信,当一个孩子出生时,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孩子的性别;很多人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性别,而且在出生之后就不会改变。“现在我们应该知道,这些信念是错误的,”Barbara说。她的这一言论引起了家长们的一片嘘声,一位华人家长气愤地反复用英文说:“我的天哪!她简直疯了!这不是信念,这是事实!”但草案的支持者立刻以掌声报以回应,并有人用英文对那位华人家长说:“闭嘴!”对于草案中对学生隐私的保护部分,Barbara认为很有必要。她表示,对于不少同性恋学生来说,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因此老师有义务保护学生,如果学生不希望家长知道自己的性取向,老师不应向家长透露。
温哥华临床心理学家、UBC医学院家庭实践部门的临床助理教授Melady Preece也在会议上发言。她表示,自己在过去十年的私人看诊中,接触了400多名成年或青少年变性者。许多LGBTQ青少年由于在使用洗手间时遭受同学的耻笑,而不敢在学校吃午饭、上体育课,甚至辍学回家。在看过了修改草案的内容后,她认为这项修改很有必要,能够帮助变性的青少年正常参与学校生活。Melady指出,对于同性恋的早期调查数据存在误区,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健康卫生学家已经对LGBTQ人群做出了更详细、具体的调查和定义。“例如,大量调查和数据证明,性别多样化不是一种精神疾病,而是一种自然变化,”Melady说,“绝大多数双性人、变性人都没有精神疾病。”她指出,虽然LGBTQ群体中的自杀数量较普通人群高,但是根据加国国内的调查,受到家庭宽容和保护的变性青少年,其自杀率与普通青少年的自杀率并无明显差异。Melady强调,调查和数据证实,LGBTQ群体的自杀率与社会对他们的态度有很大关联。她也强调,业界普遍相信,企图通过治疗来纠正一个人的性别定位是不道德的;大量案例证明,这种治疗也几乎是不会成功的,甚至会对对方心理造成更大损伤。她的发言再次引起草案支持者的掌声。
在前半部分大约1/3的发言者中,除了罗宾中学家长委员会的主席Cherly Chang之外,只有一位华人家长表示反对草案的通过,这位家长并未陈述具体理论依据,而是简短地表示,自己支持Cherly Chang的发言。
Cherly Chang在发言中要求草案放慢进展速度,让更多的医学界专家和家长参与草案的修订,并要求草案在投票表决前获得心理和医疗专家协会的认可。她的表态获得了大批家长的鼓掌和欢呼,但是Cherly立刻请求听众在她发言过程中和发言结束时不要鼓掌。Cherly指出,她担心现如今有关这项草案的讨论已经变得政治化,在人与人之间挑起争端,而非致力于学生的利益。她强调,自己和家长联会在一个月前才知道这项草案的存在,此前,学校和家长对此一无所知。在发言中,Cherly反复强调,她受到成百上千封抗议草案进程的电子邮件,要求校局放慢速度,增加专家的参与度。在回答董事会提问时,Cherly表示,假以时日,她能够整理出更多抗议签名,向董事会证实有无数关心孩子教育的人质疑这份草案。
学校局董事会副主席Mike Lombardi现场咨询学校局书记处职员,是否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政策的执行和通过需要获得专业协会、教师联盟等机构的认可。职员给予否定答案,引起支持草案者的掌声,也引起了抗议者的不满。
ACB R-1草案G项部分争议条例
G-1 保密性和隐私
a)一个学生的跨性别状态、法定名字或是出生时的性别等个人信息都是保密的,除非是法律要求,或是得到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监护人的授权,否则不可泄露。
b)当在法律要求下,学校的工作人员或是管理人员需要使用或报告一个跨性别学生的法定名字或性别时(例如为了收集数据等),学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将按照法律规定采取措施,避免此类信息的泄露。
c)学生有权利讨论、表达自己的性别定位,也能决定何时、和谁、分享这些隐私,公开的尺度等。这些权利都会得到认可和保护。
G-7 洗手间和更衣室
a)供跨性别学生使用洗手间和更衣室应当在逐案分析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增加学生的社会融合程度,保证学生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减少侮辱,提供机会均等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
b)跨性别学生应能够使用认同其性别的洗手间和更衣室。希望增加隐私保密度的学生也应能使用合理的卫生间和/或更衣室。任何其他安排方式都要以保护学生的跨性别身份为前提。
c)任何关于跨性别学生洗手间和更衣室的决定都应该同教育顾问和学生一起做出。
d)本委员会将努力在所有学校和工作场所提供全性别/中性洗手间。
华人家长 反对派的主力军
无法发言 是走是留起争议
会议进行到大约三分之一,进行中场休息时,华人家长在会议中压抑已久的情绪全然爆发。家长们涌出会议室后,纷纷交流自己的不满。一位举着摄影机的家长大声抗议:“太欺负人了!不公平!”获得了多位家长的响应。一位家长向《加西周末》记者诉苦,称自己没有登记发言,因此主持人不允许自己表态。“都注册满了,我根本注册不进去,”她说,“这名单肯定是内定好的!”多位家长向记者表示,他们认为整场会议都是校局安排好的,发言者中的草案支持派明显多于反对派,而且前半段发言几乎都为支持者。
“媒体都走光了!”一位家长说,“洋人媒体拍完前面几个发言者就走了,报道出来的肯定都是支持的声音!”
此时,会议室外挤满了情绪激动的华人家长。家长们的意见也逐渐分为两派。一方认为,应该以离场的方式表示不满。有的家长建议现在就走,无需多留,也有家长建议继续开场后再离席,当场表示抗议。另一方家长则认为离席是对会议的不尊重,显得华人缺乏素质,更何况后半场还有反对派发言,家长们应该留下来声援“自己人”。两种声音争执不下,少数家长在此过程中离开,但大多数家长留了下来。 info.51.ca
会议再度开始后,工作人员试图请场外的家长安静,几位情绪较激动的家长依旧大声用中文喊“抗议”,引来几位过路西人听众的侧目。一位家长上前用英文向工作人员表达自己的不满,工作人员听完后只是微微点头道:“谢谢你的意见。”并对周围没有说话的家长说:“谢谢你们保持安静。”
在混乱中,一些家长开始招呼不愿进场又不愿离开的家长到校局大楼外集合。Cherly Chang在大楼外向家长解释今天的会议情况,以及接下来的打算。Cherly离开后,大多数家长仍留在原地,商讨下一步的计划。
修改草案 家长为何不欢迎
通过会议过程中听众在支持方和反对方发言时的态度和反应,能看出听众的意见倾向。《加西周末》记者发现,在草案支持方发言时,鼓掌的几乎都是西人,也有少数东南亚裔或南亚裔的面孔。而在反对方发言时,鼓掌叫好的几乎清一色是华人面孔。我们不能妄下定论,认为西人中没有反对者,而华人都是反对方。但就现场情况来看,华人家长是反对的绝对主力军。
同样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何现场反对者中罕见西人身影?华人家长担心和反对的究竟是什么?
《加西周末》记者在现场与多位华人家长进行了交谈。发现华人家长对于草案的担心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担心正常的孩子在一个过分宣传同性恋的教育环境中会发生性别扭曲。
草案B项要求教职人员不得将学生推荐前往辅导机构,以试图改变他们的性取向和性别定位。有家长认为,孩子年少无知,也许仅仅是因为觉得有趣而自称是同性恋。如果老师不仅不给予正确引导,反而对其行为表示认可,反而会将本来正常性取向的孩子辅导成同性恋。一位家长告诉《加西周末》记者,自己曾在北京儿童医院工作,见过很多自认为是同性恋的孩子,经过教育辅导之后发现并不是同性恋。
草案最具争议的G项的第一条保护学生对自己性别定义的权利,如果学生不想向家长透露自己的性别取向,学校应尊重其隐私。家长认为此条等于侵犯了家长对孩子的监护权,因为家长最有权利和资格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第二点,担心跨性别洗手间会给学生造成困扰。
草案G项第七条建议逐步在所有学校开设跨性别洗手间和更衣室,减少跨性别学生在使用洗手间或更衣室时可能遭到的歧视和侮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别定位,决定自己进哪一种洗手间。
对于此条,家长们更是表示不合逻辑。一位家长向《加西周末》记者表示,小孩子对新鲜事物存在好奇心,当他们发现有一个不一样的洗手间时,为了能够进去一探究竟,很可能谎称自己也是同性恋。也有家长表示,孩子年纪尚小,还未了解正常的生理知识,就要面对跨性别卫生间,并被灌以跨性别、同性恋等教育,很有可能造成他们的思维混乱,不利于身心的成长。
《加西周末》记者接触到的大多数家长表示,自己并不是反对学校对LGBTQ群体的保护,而是担心这种保护矫枉过正,影响自己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这项草案的提出和商讨经过都过于仓促,内容和过程不透明,程序不公正,没有听取家长的意见,没有专家的参与,草案中也没有详细的、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具体操作方案。这一切都令家长感到自己的知情权和安全感受到伤害,自己和孩子反而处于被威胁的状态。
而至于为何现场抗议的绝大多数是华人而未见西人家长,几位华人表示,因为华人“受的是传统的教育”、“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有一位移民到温哥华约三年的华人家长对《加西周末》记者表示,许多华人由于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容易对本地的一些政策产生误解。再加上校局此次未通知家长就进行草案的讨论,信息不透明、不全面,更令华人家长感到被排斥在外。他向记者表示,其他族裔也有很多家长反对,他认为未来的抗议活动应该联合印度裔、韩裔、日裔等少数族裔家长,督促校局延迟草案的通过。
华人家长们聚在校局大楼外,听Cherly Chang解释会议进展和下一步计划。
台湾妈妈现身说法 支持同性恋女儿
不过,并非所有华人都反对这项草案。会议发言者中,有一位陈姓台湾母亲表示自己支持草案的通过。她以自己同性恋的独生女为例,讲述了女儿和自己所经历的挣扎和面对的压力。
陈妈妈告诉《加西周末》记者,自己和先生并未刻意给女儿打造中性的生长环境,而是像所有有女儿的父母一样,给女儿从小准备了裙子和洋娃娃。但是他们发现,女儿从大约3岁开始,表现出对洋娃娃和女孩服饰的排斥。陈妈妈也曾试图纠正女儿的这些习惯,但是女儿每天哭泣,在试图改变自己的过程中十分勉强和痛苦。陈妈妈清楚地记得,女儿在9岁时的某一天,曾拼命捶打自己,哭着说:“想要跟妈妈一样(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意)。”但是女儿做不到,陈妈妈也做不到。说到这里,陈妈妈闪烁出一丝泪光。最后,她决定尊重女儿的决定,鼓励她遵循内心的想法,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最关键的是要做真实的自己。在那之后,陈妈妈发现女儿渐渐变得快乐、开朗,甚至勇敢和自信。她告诉记者,女儿甚至敢于主动告诉学校老师,自己是同性恋。
公开性取向是要付出代价的。陈妈妈表示,在公开了性别定位后,女儿身边的男性朋友明显减少。“本来她有很多男同学朋友,有些男孩子追她,听说她是同性恋之后,都疏远了。”陈妈妈说,“但是她的很多女同学都表示支持她,跟她的关系也一直很好。”陈妈妈表示,自己是一个基督徒,女儿的到来和成长令她学会了很多。而同一教会中的朋友看着自己女儿从出生到长大,再到“出柜”,也意识到了一个同性恋孩子的正常成长过程和需要的关爱。据她所知,另一个同性恋青年在年少时被家人强迫纠正性取向,导致其一直处于矛盾和对自己的否定状态,常常做出自杀举动。
在会议室外,有一位华人家长向陈妈妈表达自己的疑惑,她担心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宣传保护同性恋的环境中,会被扭曲性取向。陈妈妈表示,有同性倾向的孩子几乎不可能被扭转,同理,普通孩子的性取向也不会因为教育环境而发生扭曲。她相信,一切都是天生的。然而,这位台湾母亲的经历也招来不少指责。一位旁听的华人网友在网上称这位母亲“把自己的女儿变成了个儿子并引以为豪”,更表示自己“长这么大第一次离魔鬼这么近”。也有不少华人对她的经历表示理解,但认为这仅仅是个案。
华人抗议 应学西人理念
很多华人居民向来不爱热衷于参与社会事件,但是此次草案修改牵涉到孩子教育,而这正是广大华人家长最关心的。大批华人自发组织、制作标语,来到会议现场抗议、发言,懂英文的家长为不懂英文的做翻译和解释。这一切都是华人群体在学习参与社会事件、发表自己意见、争取自身权益的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语言沟通障碍、文化理解误区等问题,华人也需要学习西人的抗议方式。在5月14日的抗议现场,《加西周末》听到一些华人家长表示要用“中国的方式”来抗议,也有一些家长感叹草案支持方有多位临床医学、心理学、家庭护理、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助阵发言,也有学生支持。相比之下,反对方虽然有众多示威抗议人士,但在发言中明显势单力薄。
5月14日的会议之后,部分华人家长在校局大楼外商定了下一步计划后,陆续离开。根据计划,接下来家长们将在生活中和网络讨论群上发动更多的亲朋好友和邻居来签署抗议书,壮大反对方的力量和声音。
虽然董事局目前已决定在5月22日增开一场会议,听取更多意见,但是否意味着其将推迟投票表决的日期,并对草案做进一步的专业调查?正如某些家长所意识到的那样,反对者中缺乏具备专业临床医疗、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更多的是情绪、心态上的质疑和抗议,缺少理论依据做支撑。如果要以签名数量定乾坤,草案支持方也完全有能力收集大量支持者签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律服务界人士向《加西周末》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家长无需过多纠结孩子是否会受到多性别教育环境的影响,也无需担心孩子会被学校“绑架”,向父母隐瞒自己的性取向和性别定位。因为孩子在学校只有几个小时,大多数时间与父母在一起。更何况华人家庭重视子女教育、关注孩子成长,如果孩子在性取向上与普通孩子不同,家长不可能毫不知情。因此,家长无需担心老师帮助孩子隐瞒性取向。父母是最好、最重要的老师,只要家长付出努力和关注,孩子教育的主动权始终在家长手中。如果家长要通过老师来了解孩子的性取向,可以说这样的家长是失败的。
那么,家长可以从哪些方面为自己的抗议寻找有效的立足点呢?这位法律界人士表示,草案支持者有大量的医学界、法律界专家做理论支撑,家长无论怎样提出质疑和担忧,都很有可能被对方用实验和调查数据驳回。但是,草案中提出的中性洗手间(Unisex Washroom)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中性洗手间在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投入使用,也被证实有助于消除性别歧视,保护跨性别人群。温哥华校局提出的修改草案显示,校局最后希望在所有学校开设中性洗手间。这一目标本身值得肯定,但是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步骤,这些步骤具有尝试性、不确定性。男性、女性和中性洗手间的并存,容易给学生造成理解混乱。学校推行中性洗手间的过程是一种实验性的行为。在可塑性很强的青少年中进行社会实验,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这一点值得商榷。
在青少年中进行社会实验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967年的第三浪潮(The Third Wave)。这项著名的实验是由美国加州一名高二历史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进行的。在实验中,他们模拟了纳粹德国的政府和社会运转方式,体验法西斯主义的吸引力。在实验中,学生们被逐渐吸引乃至沉迷其中,导致老师最后不得不终止实验。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于这次实验充满争议。青少年在真实的社会实验中所表现出的可塑性受到重视。不少心理学家也指出,这种可塑性不应被滥用。
西人教育将道德伦理放在很高的位置。多种性别的洗手间是否会如同第三浪潮实验一般,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紊乱?这种实验行为是否有违学校局需要遵循的道德伦理?这位法律人士认为,在缺乏足够医学界专业人士和理论支撑的情况下,华人家长如果能够主动抓住中性厕所和“道德伦理”的细节提出具体的质疑,也许能为自己的辩驳增一分力,至少迫使校局董事会将草案决议延后,再做更多调查。
5月22日,校局董事会将再次举办会议。这将是董事会在做出最终决定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但是董事会成员Ken Denike表示,目前登记发言的人数众多,即使再开一场讨论会,也无法安排所有人发言。他预计董事局还会增开会议,听取更多的意见。会场外,家长们都表示要继续争取,也有一些家长半开玩笑地表示,万一草案通过了,只能给孩子转学。Ken Denike指出,草案的最终结果至少要等到6月才会有定论。华人家长们在这次事件中据理力争,自发团结在一起,向主流社会证实了自己的存在,是一个进步之举。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理解本地文化、参考西人维权抗争方式方面,华人还有许多学习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