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教育享誉全球的真相 藏着应试教教育“盲点” Featured

Friday, 04 December 2020 10:09 Edit by  作者:|文儿 Published in 基础教育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综合结果显示,中国在参测的79个国家中排在中下游,与多年蝉联top、享誉全球的芬兰小国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派出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办的PISA测试,又被称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目的是为了测出中国在教育上的优缺点,优点用来增强民族自信,缺点则是为了发现和改进教育问题。

结果一出,不少网友感到惊讶,只因测试的方式不止是考试成绩,还包括孩子的文化多样性和幸福感,中国学生在单项测评中拿到多个第一,但在综合素质中排名不佳,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幸福感更是倒数。综合结果显示,中国在参测的79个国家中排在中下游,与多年蝉联top、享誉全球的芬兰小国形成鲜明对比。

此消息通过报道传到中国国内时,不少教育家开始对芬兰教育感到好奇。古人常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想要改进我们的教育体制,就要了解透彻芬兰的文化传统和教育模式。

于是,中国某直辖市就派出了考察队,对芬兰教育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教育考察,想要借此找到中国教育体制方面的盲点。而考察队来到芬兰后,以在PISA测试中拿到全球第一的于韦斯屈莱为重心,走访了十多所芬兰学校,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芬兰教育被称为“全世界最好的教育”,其中暗藏着我们教育的盲区,一起来看下吧。

“教室不只是学习环境,还是教学本身”

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室不过是孩子学习所处的校园环境而已,与教育本身挂不上钩。古人常常传颂的“凿壁偷光”,又或者“头悬梁、锥刺股”,都在不断暗示学生们莫攀比,学习环境不重要,学习的精神才重要,却忽略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之所以三迁,正是因为学习环境本身就是教学本身。

芬兰教育便是如此,他们非常重视学生所在校园的美观和教室的舒适度,“教室最大的作用便是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在芬兰教育人士看来,一个好的学校应当具备让学生恋恋不舍的能力,这也是他们为何在校园设计上花费巨大心力的原因。

在芬兰的校园中,每一处教室的设计都有其匠心独运的地方,桌球室和办公室的位置距离,学生作品展览馆和开放式小剧场的设置。大到刻有盲文的落地玻璃,小到桌椅高度、地板颜色,甚至教室灯光的亮度和发光点,都是经过专家的多次实验修改完成。

“给予校园环境生命,才能达成强化学习的目的。”

对比之下,中国学生对教室缺乏爱意,上课的时候掐着点来,放学后一秒不愿意多待,太过整齐划一的校园毫无乐趣可言,而孩子的思维也很难在钢铁森林里放飞。

“生命在于运动,学校也要动起来”

考察队刚进芬兰校园的时候,被来来往往上学的学生惊呆了,因为他们大多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到学校,有踩着平衡车的,有骑自行车的,有步行的,有踩着滑板的,有些孩子甚至直接踩着滑板进教室,而芬兰教室里也设置了运动角,让孩子们有课余运动的时间。

这让中国考察队很是惊讶,然而待了两周后,他们就发现动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整个校园。

根据于韦斯屈来市政府方面解释,他们从2010年就开始增加学校的运动设施,从桌球篮球各种球类运动,扩展到攀爬跳高跑步游泳等全方位,目的就是增加学生的运动量,这样可以变相刺激孩子身体的肾上腺素。虽然学习时间缩短了,但效率却大大提高,而保持运动习惯能让学生们受益终生,这也正是为什么考察队感叹,芬兰教育是全世界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了。对比之下,中国在PISA测试学习时间一项中排在倒数,只因学习时间过长、学生幸福感过低。想来这便是中国的教育盲区之一:盲目追求学习时长,却忽略了劳逸结合的重要性。

“先生活再教育,学习无处不在”

在芬兰,先生活再教育是每一所学校的教育初心,对于芬兰的老师来说,学习是无处不在的,而不是简单应用在试卷和书本上。举例来说,在芬兰某所小学生的课堂上,谈到了“勇敢”这个词语时,老师的第一反应是鼓励孩子们去突破自己,而当时整节课的内容也变成了冒险和探索。有的孩子认为勇敢是交朋友,于是,她在课堂上交到了一个新朋友;有的学生认为勇敢是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他在老师的支持下,向另一位同学说了“对不起”。

这种生动化的课堂在芬兰无处不在,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教育,与其刻意为之,不如从思维逻辑能力入手,构建孩子们观察、感知、测量、记录、讨论的能力。对比之下,中国教育的课堂太过单一枯燥,也太过墨守成规,老师们一板一眼,孩子们自然难以发挥创新精神,而创新便是进步的唯一核心表现。

Last modified on Monday, 07 December 2020 09:16